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路径,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的能力,5月3日,温州市黄又绿名师工作室举行“践行道德准则 培育时代新人”暨工作室第20次活动。
上午,泰顺县实验小学副校长、温州市教坛中坚曾宇丽老师进行专题讲座《从课堂到生活:道德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》。曾老师指出,当前教育存在的课堂与生活割裂、家庭与社会教育缺位等痛点,强调了依据《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(2022)》及杜威“做中学”理论,推动道德实践从课堂走向生活的重要性。通过构建“三阶递进设计模型”及遵循真实性、连续性、适龄性、趣味性的四大设计原则。此外,曾老师还解析了分学段的实践设计案例,提供了效果评估方法及常见问题应对策略,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。

下午,温州实验中学附属小学陈华佩老师带来观点报告《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在道德实践教学中的运用》。陈老师探索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符合儿童具象化、体验式的认知规律,能够有效促进“知行合一”,通过遵循真实性、冲突性、安全性、延展性的情境设计原则,以及固定角色、互换角色、自由创作等角色分配模式,我们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案例。
温州市建设小学郑羲老师的观点报告《亲子互动式道德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反思》。郑老师指出,面对家庭德育缺位和传统德育知行转化低效的现实困境,开展亲子互动式道德实践活动显得尤为迫切。通过解析任务驱动型家庭契约实践、项目探究型社会问题共研、情感体验型代际对话工作坊等三类典型活动模式,我们收获了丰富的实施案例。

温州市瓦市小学张琪老师在《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习惯养成策略》观点报告中聚焦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行为习惯养成,强调了趣味性与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。此外,讲座还介绍了家庭任务工具包、数字化共育平台及亲子微项目等家校协同方法,为一年级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全方位、多维度的策略指导。
最后,工作室导师黄又绿老师指出: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我们将不同讲座中所学的理念、方法和策略有机整合,形成一个完整的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体系。

通过本次学习,我们不断反思和总结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,持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,努力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。
撰稿:郑羲
摄影:郑羲
审核:郑羲